主页 > 国内要闻 > >西宁市城北社区里的爱心妈妈

西宁市城北社区里的爱心妈妈

2019-04-26 11:30来源:商业资讯

  王惠芳带着小武训练。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从2005年起,西宁市城北区马坊街道办事处欣乐社区的辖区家庭先后住进了41名孤残儿童。

  多年前,当时担任社区负责人的王秀芬去西宁市儿童福利院,院方告诉她,孩子们应该住进普通人家里,这样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回到社区,王秀芬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居民。后来,走进社区的孩子越来越多,最小的5个月,最大的9岁,目前欣乐社区有6个寄养家庭照顾8个孩子。

  4月24日早上,现年64岁的王惠芳带着两个特殊的孩子来到西宁市儿童福利院欣乐社区寄养家庭工作站,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这两个孩子和她毫无血缘关系,他们来自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寄养在王惠芳家中。身材瘦弱的王惠芳使出全身的力气,一手推着车子载着脑瘫孩子小武,一手领着双目几乎失明的明明,跌跌撞撞一路从盛世华城来到社区寄养家庭工作站,每周三天固定的时间,王惠芳都会带着两个孩子来这里做康复训练,2015年4月欣乐社区寄养家庭工作站正式成立后,王惠芳几乎从不缺席孩子们的康复训练。

  悉心照料

  现在王惠芳家里的两个孩子,一个叫明明,一个叫小武。明明5个月的时候就寄养在王惠芳家里,孩子先天智力、视力低下,现在13岁了,还不会说话,一切生活靠大人照顾。因为孩子的特殊性,家里的摆设长年都是一致的,没有任何变动,为的是让明明方便在家中走动,在熟悉的环境下可以自理。虽然明明不能说话,但只要音乐一响起,他就会发出声音,没有人知道他在唱什么,但看得出他很开心。11岁的小武是脑瘫儿童,2014年被领养至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在王惠芳和丈夫杨永刚的细心照料下,小武的身体比之前强壮多了,王惠芳每天要给他喂饭、喂水、换尿布,都成为习以为常的事情。

  由于肌肉萎缩,王惠芳要陪着小武训练站立、坐下和走路,在训练过程中也充满欢声笑语,小武会调皮地对王惠芳做鬼脸。每天,王惠芳的老伴杨永刚都会为孩子按摩头部和身体,日复一日,小武的肌肉萎缩情况比之前有所好转。平日里,孩子们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让王惠芳无比开心。

  8名孤残儿童

  2006年,王惠芳从邻居口中得知寄养家庭一事后,经过深思熟虑,她主动与西宁市儿童福利院联系承担了寄养家庭一职,从2006年至今,她先后照顾8名孤残儿童,这8个孩子分别患有智障、脑瘫,有的甚至全身瘫痪,爱心妈妈主要是负责对孩子们的生活照料,帮助他们康复,让孩子的身体及健康状况越来越好。西宁市儿童福利院欣乐社区寄养家庭工作站专职工作人员赵福梅对王惠芳家的情况比较了解,她说:“孩子们来的时候都是嗷嗷待哺或者面无表情,在王惠芳和杨永刚的精心照顾下,逐渐成长为慢慢行走,能张口说话、能简单自理的孩子。”

  欣乐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孟雅莉说:“日复一日、默默无闻的付出,换来了孤残儿童健康成长,虽然艰难但这些寄养家庭父母觉得十分值得,这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

  滋润孩子的心灵

  据了解,除了王惠芳家,西宁市只有20多个家庭参与家庭寄养儿童。让孩子们走出福利院,生活在普通人家,感受来自家庭的爱与温暖,有利于孩子性格的养成,有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有利于他们融入社会,这也给家庭寄养提出了严格要求。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部主任吴华介绍,首先,寄养家庭应为西宁市城镇户口;其次,家庭收入和居住条件要有保障;第三,寄养家庭要有全职妈妈,因为90%的孩子是残疾孩子,需要妈妈付出更多的精力;另外,寄养家庭自己的孩子与寄养孩子要有较大的年龄差距,这样才能保证寄养家庭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寄养孩子。儿童福利院全额承担寄养费,包括生活、教育、医疗等费用。

  在王惠芳的影响下,在她的女儿杨坚家里寄养了两名孤残儿童,现在,一岁半的小凡就寄养在杨坚家里。杨坚表示,一家人希望通过微薄之力让孤残儿童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妈妈的关爱。王惠芳说:“爱心妈妈做的,都是爱心加耐心,希望我能够尽最大努力滋润孩子的心灵,帮助他们成长。”